症状: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。主要为害叶片,也可侵染茎、叶柄、卷须、果实等。苗期子叶染病: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,后微带黄褐色,干枯。
叶片:初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,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,后期病斑呈灰白色,容易穿孔。湿度大时,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,干燥时病部开裂。
茎及叶柄:病斑初呈水渍状,近圆形,后呈淡灰色,严重的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,变褐干枯,表层残留白痕。潮湿时产生菌脓,后期腐烂,有臭味。
果实:瓜条染病,初期产生水浸状小斑点,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,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脓,病斑可向内扩展,沿维管束的果肉逐渐变色,果实软腐有异味。受害瓜条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,呈黄褐色水渍腐烂。
卷须:严重时病部腐烂折断。
发病规律:日光温室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,借棚顶水珠下落,或结露,飞溅传播蔓延,进行重复侵染。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,每年7月中旬为角斑病发病高峰期,棚室黄瓜4-5月为盛期,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4-5月为发病盛期。病源菌的生长温限4-39℃之内,最适温度在20-28℃,适宜相对湿度70%以上,若昼夜温差大,,结露时间长,则发病重。棚室前缘及棚内低凹处和有水滴处,往往形成发病中心,连阴雨天往往造成较高的发病率。
防治方法:春雷王铜、春雷·壬菌铜、苯醚·噻霉酮、乙蒜素、小檗碱、氢氧化铜、喹啉铜、中生菌素、井冈霉素等。